AMARD&V在27年前由马里亚姆·默塞德(Mariam Merced)和伊莎贝尔·纳萨里奥(Isabel Nazario)二位创建,二人共同的愿景是为新不伦瑞克市的孩子们筹办与艺术和健康相关联的项目。AMARD&V项目的艺术总监克劳迪奥·米尔(Claudio Mir)是参与合作中心社区外联的高级项目协调员,也是罗格斯·邦纳领袖项目(Rutgers Bonner Leader Program)的联合主任,负责项目的日常运作和培训课程协调等工作。米尔先生拥有罗格斯·纽瓦克大学创意写作艺术硕士学位,梅森·格罗斯大学视觉艺术学士学位,圣多明各艺术宫国立戏剧学院表演艺术学士学位。在以下访谈中,米尔先生围绕此次夏令营活动,展开了对刘士铭先生艺术的理解与体会。
问:请您谈谈为什么选择此次刘士铭先生雕塑展作为工作坊的学习场地?
克劳迪奥·米尔:我们与梅森·格罗斯画廊和桑德拉·奥利维拉斯莫雷诺(Cassandra Oliveras-Moreno)一直保持着合作关系。我们一直在为儿童项目寻找如罗格斯大学齐默利博物馆 (Zimmerli Museum)这样的活动场地。画廊所在的这座建筑是一个历史空间,也是社会服务机构。
我认为大学和城市有责任邀请人们进入这样的空间,这是免费的,不需要任何家庭花销。桑德拉的目的之一是让孩子们熟悉这个空间,也许孩子们会和家人一起来,他们能在这里看到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展览。通过这次经历,对他们来说,以前出现在电视上的中国现在更近了,他们会看到一位中国艺术家,将自己的孙子雕刻成一个快乐的老者以寄托对孙子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等等。
这次经历也让我们去思考,我们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应该将自己放在世界的哪个位置上?这次活动的经历也许在无形中让他们和中国以及中国艺术家更接近了,我们种下了一颗种子,也许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但他们现在的生活不仅仅源于他们在生活中认识的人或来看望他们的父母,也许还有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身影。我本人来自多米尼加共和国一个非常贫穷的地区,我深知艺术能够(为每个人心中)留下些什么,这是我努力的方向,而这次展览也正是为了这一目的。
问:请谈谈在您眼中,此次展览有哪些特别之处?
克劳迪奥·米尔:通过此次展览,我看到了一位来自遥远的地方、不同文化的人,他有自己的家人。孩子们看到并听到了中国的故事,以及刘士铭先生是如何战胜困苦的挑战,坚持艺术的创作。我认为这创造了某种联系,我们不知道孩子们会走多远,但这种联系肯定会产生某种影响,因为这些孩子有着非常痛苦的移民经历。无论他们在什么情况下来到美国或他们的家庭,创伤总是从一代传到另一代。所以我相信他们能体会并理解刘士铭先生的经历。
问:此次活动将如何通过多学科的艺术教育和健康指导项目,为年轻人拓展生活技能、引导能力提升?
克劳迪奥·米尔:多年来,我们的项目涵盖不同媒介的多个工作室,酝酿想法并将其付诸实践是我们一直想要强调的,这在刘士铭先生的艺术中可以见到。带着展览现场的孩子们走进画廊空间、触摸到了粘土,他们在那里构想出了很棒的灵感。通过艺术创作,欣赏艺术,接触其他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他们可以尝试一些新的东西。由此,他们会知道这需要大量的工作和高度的专注——这也是我们在寻找的。孩子们在过程中可以试着将想法概念化,启发新的思路。有可能最终得到的东西与最初的想象完全不一样,但过程会带来快乐,学习解决问题的知识,而这些过程中的收获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这就是我们想要实现的,即想提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或公立学校中无法获得的体验。我们会在最后举办一个展览来展示他们的作品。
问:该项目如何通过刘士铭先生雕塑展览的经验,为学生创造一个全面而丰富的学习环境?
克劳迪奥·米尔:我认为这段经历将是参与者在2023年夏天最难忘的事情之一,这将扩充他们的人生经验。我总是觉得,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围绕着学校周遭,那是他们的全部世界。而此次艺术展令他们的眼界扩展了,通过这些雕塑的诉说,中国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变得真实,刘士铭先生的雕塑带来了人性中的温暖体验,同时也启发孩子们应像艺术家一样反思生活和经历,并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们也许会发现,世界并不如他们所想象中那么简单,他们所见、所经历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问:你希望学生们从这次展览中获得什么?你认为这种合作如何为学生的学习体验增添价值?
克劳迪奥·米尔:我希望他们会喜欢这个空间,并将它视作熟悉的领域,将其看作是另一个他们可以去和家人共度时光的地方,且不需要花任何钱。他们也可以找到自己,认识到人文主义,为他们想要在生活中实现的理想而努力。因此,如果他们将来会再次参观,我认为这对我们的项目意义来说已经非常珍贵了。
问:您个人最喜欢哪件雕塑作品?它是否传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或唤起强烈的情感?
克劳迪奥·米尔:有一个巨人推开山脉的雕塑(作品《劈山引水》)令我印象深刻。我1999年毕业于这所学校,获得了艺术学士学位,我曾有机会做青铜雕塑,运用的是一种叫失蜡法的技术。我不确定刘士铭先生是否使用失蜡法来完成这件作品,但它巨大的体量让我好奇这件作品究竟花了多少功夫(来完成)。我能够看到艺术家的创作痕迹,表面的粗糙及纹理,我很喜欢这件作品的质感和体量,它不像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那种“美”,但其中一条腿上所支撑的重量,(双手)推开(山脉)、穿山而过的动力,都是十分动人的。刘士铭先生也做很多更小的雕塑,譬如孩童系列,技巧优美,十分精确。他的技术很惊人,是位艺术大师!
《劈山引水》这件作品也非常具有隐喻性——引入水流,意味着将知识与生命传递到其他社群,这提供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水源”。整个雕塑如同神话人物般动人心弦,细察之下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气息,我们能够看到艺术家那双在工作的手。
整理、编辑|艺讯网
采访及相关资料致谢主办方
采访及相关资料致谢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