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与回归——刘士铭雕塑艺术展"策展人语

时间: 2019-10-28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国立北平艺专录取的第一届雕塑生,刘士铭(1926-2010)青年时期涉足雕塑艺术之初,即得到了中国第一代留法雕塑名家王临乙、滑田友等名师的培养,五年的研习使刘士铭集法国学院派古典主义雕塑修养和罗丹的现代雕塑思想于一身,这使他在1950年本科毕业创作中脱颖而出,作品《丈量土地》获中央美术学院“红五月”创作美展一等奖,引起院长徐悲鸿关注,作品被中央美术学院选送国外参展,并被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今捷克国家博物馆)收藏,并经徐悲鸿院长提议留校任教。次年,刘士铭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同年毕业。

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创作,在经历着至高的荣誉与成功时,刘士铭却选择了听从自己的内心召唤,于1961年远离繁华京都,循着河南豫剧慢板板胡的曲子,来到了地处中原的贫苦乡村,在河南各地辗转10年,又在河北保定4年,深入贫苦农村,与乡民同甘苦,深切体验和感受着生命的状态和意义。

漂泊的浪子终于思乡,命运之河流又将刘士铭带回北京,1974年,他开始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期7年与中国历代珍贵文物日夜厮磨、修复、复制的美好时光,浸润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各类古物独特而美妙的造型审美中。

1981年,刘士铭的母校中央美术学院向在外流浪20年的浪子展开双臂,他重新回到雕塑系任教,并在这里烧制自己的泥塑作品,历时近20年,烧制作品近2000件。

在长达60余年的雕塑生涯中,刘士铭与他所处时代极为流行的西方雕塑观念和雕塑形态保持清醒距离并逐渐远离,转而扎根和立足中国古典艺术、本土文脉,挖掘中国传统多种类别的民间美术,继承中国古代“塑像”传统,从中国历代泥塑作品中汲取养分进行当代陶塑转换,他将其称之为“中国做法”。这是一条迥异于西方雕塑观念和形态的中国本土化雕塑之路。 

刘士铭漫长而艰辛的“中国做法”雕塑探索之路,不禁使人想起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一生传奇。刘士铭虽为艺而生,却活在一个不那么需要他倾其一生追求的艺术理想的历史时期。为此,他进行了一个人出走与回归的漫长寻家之旅。这个“家”,即是他东西方研究、古今探索雕塑艺术的心灵故乡;又是他漂泊半世、追寻现世安稳、灵魂归宿的努力与希望。为此,展览展出刘士铭在世时亲手铸造的青铜雕塑作品近40件,分为3个学术板块:

·带光环出走的浪子——从繁华京都到偏远乡村

·找寻回家的路——刘士铭的雕塑语言谱系

·家——刘士铭的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

“出走与回归——刘士铭雕塑艺术展”是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举办的“中国做法:刘士铭雕塑艺术国际巡展”系列的首展,在国际艺术之都纽约开启国际巡展首站,以此让美国乃至全球艺术界及社会公众欣赏和了解刘士铭独树一帜的雕塑艺术,传播他提出和开创的“中国做法”雕塑观念,让世界了解中央美术学院及中国现当代雕塑家为世界雕塑艺术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了解中国百年雕塑艺术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于西方现代性叙事的具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传统文脉、对本土化经验进行现代转换的中国自身的现代性叙事,丰富世界现代艺术史的多元叙事。
 
红 梅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刘士铭雕塑艺术馆执行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