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铭自己说,他是个玩泥巴的人。会玩儿泥巴的人,不少;玩儿得好的人,不多;玩儿得能够戳人心尖儿的,凤毛麟角。
就刘士铭来说,他捏的陶塑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有生活感受”是大家普遍能说出来的一个方面。但其实像刘士铭这一辈艺术家,哪个不讲究深入和体验生活,哪个不懂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可是为什么刘士铭的这些貌似不登大雅之堂的泥物件、小玩意儿,就更牵拽和吸引着人们向着他、她、它走近而不愿离开呢?究其关键,我觉得与刘士铭生活得更为草民,生活姿态更低,更懂得人和人之间、和自然生命之间的平等相融、互尊互爱,更需要爱和被爱有关。我觉得在刘士铭的人生和作品中始终葆有一种朴实诚厚、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品质,这种品质不是我们习见的现实主义主题创作思想与方法所能完全替代和解释,之间总让人觉得有些差别。
此外,魂当然与刘士铭的这种精神品质有因果关系,但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不仅仅是有情感内容,更关键的是要有把情感内容“讲好”的语言形式。显然,刘士铭的雕塑更顺口地使用了在摸爬滚打的生活中体会到的“母语”和“方言”,从而形成了他从生活到语言互为表里的本土经验,这使得他在经转译并本土化的学院“标准雕塑”中显得别具一格。在个人看来,“雕塑”外的雕塑、“主流”外的主流——这样的概括——或许说出了刘士铭过去遭遇的创作处境尴尬和今天对其创作价值开始重新审视的事实与原因。
感谢刘士铭雕塑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启发和思考!感谢展览团队所有成员的辛苦付出!感谢亲临现场的观众!
曹庆晖写于2019年11月28日感恩节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