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心到边缘——浅议刘士铭雕塑艺术的意义

时间: 2006-12-05
作者:邹跃进

从总体上说,刘士铭的雕塑艺术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毛泽东时代;二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我认为都体现了刘士铭作为一位紧随时代而又具有创造性的雕塑艺术家的特征,同时也能发现他从中心向边缘转向的艺术历程。  
在毛泽东时代,刘士铭创作的雕塑作品《丈量土地》、《劈山引水》等,都与那个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要求息息相关;同时,这两件作品也都形象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主题和艺术家本人亲身的生活体验。《丈量土地》创作于1950年,当时,刘士铭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土地改革工作,亲身感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土改运动中农民分到土地的喜悦心情,为此,刘士铭以分到土地的农民正在丈量土地为情节,创作了这一雕塑作品。而《劈山引水》,这件1958年创作的作品,则反映了大跃进时代,中国人在当时所宣传的奔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激情中,对改造自然的大胆想象。如果说在艺术创作方法上,《丈量土地》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手法,平易近人的艺术视角的话,那么,在《劈山引水》中,艺术家则受当时艺术大潮的影响,以大胆想象,独特构思的方法,实践了毛泽东所倡导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想。  

进入新时期之后,刘士铭的雕塑艺术创作进入到了一个高峰期,在此期间创作的雕塑作品,因独特的艺术方法和立场,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给予阐释: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刘士铭从中国雕塑界的主流艺术方式中解放出来,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雕塑的领域,即吸收秦汉代以来陶塑艺术的精华,以表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从而在中国雕塑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从总体上来说是沿着学习、研究西方的写实雕塑的方向展开的。这种建立在人本主义和科学观念基础上的西方雕塑形式,对于主要为宗教和巫术活动服务,从直观、世俗的立场出发,注重神韵而不是人体结构的准确和比例美感的中国传统雕塑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也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以来倡导民主和科学的启蒙精神在雕塑艺术领域的一种回音。正是在此历史情境中,西方式的雕塑形式,通过几代雕塑家们的努力,在中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当占据中心和主流地位的是西方从古希腊发展起来的写实性雕塑的时候,中国雕塑艺术传统也就因此而被中断和边缘化了,即使是被视为吸收了大量民间艺术因素的经典雕塑作品《收租院》,在总体上仍然是用西方的写实雕塑语言创作出来的。正是在此意义上说,刘士铭对传统雕塑艺术的回归与创新,具有重要的艺术意义。  

其次,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刘士铭并不是一位为艺术而艺术,为传统而传统、为形式而形式的艺术家,他选择秦汉代以来的陶塑传统艺术形式,从根本上说是为他要表达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服务的。当然,改革开放的历史情境也为刘士铭的艺术创造提供了支持。具体说来,这种支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大的环境上说,思想解放运动为艺术家探索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提供了条件;二是1978之后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讨论,导致美术界相继出现了反思文革的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主义艺术。很显然,刘士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对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回归和思考,即选择秦汉以来的陶塑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造,与当时的历史情境,特别是乡土写实主义的美术思潮是紧密相关的。换句话说,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刘土铭,社会和文化环境都为他回到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把这种经验和艺术探索结合起来提供了机会与条件。

第三,如上所述,我是把刘士铭作为新时期以来乡土写实主义美术在雕塑界的代表艺术家来对待的,但作为一位在人生和艺术创作经历上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同步的艺术家来说,他的艺术立场和方式显然不同于当时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比如他不像同是乡土写实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的陈丹青、罗中立、何多苓等那样,艺术创作直接来自对乡土、农民、藏民的感受,因为刘士铭的乡土艺术,主要来自对过去生活经历的回忆。刘士铭在《自叙》一文中说: “我的一生经历坎坷、颠沛流离、追求生活,热爱黄土黄河的风土人情和山陕地区的窟洞和人情风俗,心想神往,最后来到中原经历十年体验生活中的真实的劳动人民的爱和嬉笑怒骂,赤裸裸地表达她们的感情和爱心”。“这些活生生的男人、女人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深处,也是我想创作的不断的根”。在我看来,刘士铭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乡土与农民深厚的爱,才使他找到了一种最佳的表达这种感受的艺术方式,这也是我说的刘士铭不是一位为艺术而艺术,为传统而传统的艺术家的理由之所在。进一步说,陶塑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尽管在相当长的历史中是为巫术服务的,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映照下,陶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自动就获得了一种属于农业文明的文化身份,所以,在我看来,刘士铭选择陶塑的传统样式,而不是西方化的写实雕塑的方法,来表达生活在中国土地上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对乡土和农民的深厚感情,无疑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是最贴切,也是最富有艺术和文化意味的。  

坦率地说,对于我们这些深受西方文化和艺术影响的人来说,要真正体会刘士铭雕塑艺术的意义,并理解他在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史中的重要地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一定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刘士铭雕塑艺术的重要性,就此而言,刘士铭的雕塑艺术不仅属于过去,而且从效果史的角度看,它更属于未来。  

2006/12/5日于望京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