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捏出芸芸众生

时间: 2006-04-01
作者:燕赵都市报

他的雕塑借鉴古代陶塑手法,再现当代生活。他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手法,另辟艺术新径,把朴素和真挚的感情融在他塑造的形象和陶塑语言之中。在展览现场,不少观众都受到作品情绪的感染。那件长78厘米的陶塑,名日“黄河船”,一条侍渡的大船,装载着大缸、小缸,大羊、小羊。4个头裹羊白肚手巾、赤膊的黄河汉子,或站或蹲,正在高兴地聊着什么。好一幅黄河生活画卷!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被艺术家“发现”,便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才华初展

1950年,刘士铭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同年创作的反映十地改革的雕塑《丈量土地》,才华初展,非同凡响。1 958年创作的雕塑《劈山引水》,以浪漫主义的热情、民族化的形式,讴歌了时代精神,产生了巨大社会效应。这两件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作品,已奠定了年轻的刘士铭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但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他,似乎听到冥冥之中的召唤,于1961年离开了中央美术学院,来到河南,在大学和博物馆工作10年,后又在河北定工作3年。他沉浸于地方风土人情、民间美术、戏曲之中。走黄河、下窑洞,中原和燕赵文化的丰厚积淀成为他日后创作不竭的源泉。1974年他回到北京,在中国历史博韧馆修复文物,这又是6年难得的机遇,接触到了大量古代艺术珍品,眼追手摹,心领神会。

情感具挚

1980年,刘士铭同剑阔别19年的中央美院,边兼课边作陶艺。美院的电窑成就了他艺术的大飞跃。他有了多年生活积累,找到了创作的方式、创作激情。无论寒暑,守着电窑,别人以为不堪其苦,他却如使命所驱,自得其乐,十几年创作了500多件作品。古希腊先哲说:一件有灵感,用真挚感情完成的作品必是好作品。刘先生的作品都是用真挚感情去完成的。

再看那件《黄河船》,细节刻画多么真实,这说明当年作者看见此景,心有所动,仔细观察,才有日后记忆的重现。在艺术中,细节的真实是打动人不可或缺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陷在“真实”中,他用写意手法,在表现中把握再现腰鼓的“度”。汉代和晋代雕塑部重简约,不同的是汉代浑朴大气,晋代更重韵致,刘十铭完美地结合了二者。这件作品人和物错落有致,塑造有韵有味儿,丰富的形体被分类安排在船槽的三格中,最后又用大船的外框整体统一起来。整体和细节的统一、表现和再现的统一:表象情趣和深远意境的统一,正是刘土铭艺术的精髓。他的作品耐人寻味,像陈年好酒香醇而清冽。

历经坎坷,数十年来沉人社会底层“寂寞而真诚地创作”,走出了不同于“学院派”主流创作的独特艺术之路。10月14日,当年届八旬的刘士铭携其雕塑出现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时,那“自在蓬蒿”的真性情感动了无数观众。曾竹韶、侯一民、盛杨、曹春生、钱绍武、邹佩珠、范迪安等悉数到场祝贺。

记录时代

刘十铭学生时代作品《丈量土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件在国外参展的雕塑作品,并被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收藏:1952年他作为助手亲历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的创作过程;1959年作品《劈山引水》代表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1997年创作的《黄河船》入选全国陶艺巡回展、欧洲巡回展,并被中国文化部收藏……。刘士铭也许不为当世所熟识,但他创造了许多的“第一”。此次展览汇集了刘士铭从艺60年来的200余件精品力作,从早期作品到2006年的新作,既有北方农村的乡土记忆,也有“盖楼民工”、“女架线工”等当代劳动者的形象。如他在个展感言中所说:“我活着,井快乐地捏着泥人和记录着我所生活的年代”。

在当今雕塑艺术“主流”形态之外,刘十铭雕塑自觉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手法,再现当代生活。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博士指出,其艺术成就告诉我们,中国雕塑的发展之路育多样的途径,而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