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铭,1926年生,面长、眉浓、目圆、腿残,语慢而少,注视而笑,成为我们认识他的第一印象。
刘士铭是谁?搜寻中国现代雕塑的史实,我们发现,这个名字曾经与很多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他学生时代的作品《丈量土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件被送往国外参展的雕塑作品,而后被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博物馆收藏;1952年,刘士铭做为助手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创作;1959年的作品《劈山引水》(亦名《移山造海》)代表中国参加了由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刘士铭是老师?他并没有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室里讨论纪念性雕塑的现实主义主题;讲述人体习作的空间与形体构成。但是大家都习惯称呼他“刘先生”。
刘士铭是闲士?他无论酷暑严冬都骑着一辆小三轮车,哼着我们并不熟悉的戏曲儿,悠然自得的穿过紫禁城的灰墙碧瓦与绿柳磷光来到我们之中。1995年,他七十岁时,我们才因学院搬迁而丢失了他的身影。
刘士铭是朋友?他并不主动讲话,也从不用教师式的目光或言语送给我们一些谆谆教诲,更不参与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的讨论。但是他时常用他的作品奉送出朋友般的诚意。
刘士铭是陌路人?他没有刻意修饰的学者身份,也从不显露他的身世与历史,更不随着时代的潮流追逐大红大紫的光环。但是许多人都知晓他,关注着他。就象置身于缤纷街头的独行侠,陌生而被关注。
刘士铭是独特的,独特在他的身份;独特在他的兴致,独特在他的为人;独特在他的关注;独特在他的作品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刘士铭”。
从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为刘士铭先生在“通道画廊”举办小规模的个展开始,直到今天,刘士铭大量朴实、真诚的作品在这本画册里呈现出来时,刘士铭又一次闪耀着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以刘士铭为主线,力求在中国现、当代历史的真实中,在中国现、当代雕塑发展的脉络里,重新锁定刘士铭先生的身影,并且将其置于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与演变的背景之下,来探讨和揭示刘士铭的精神本质和人生意义。研究刘士铭是我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现、当代雕塑家研究课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力求从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对刘士铭先生的个案研究,这种研究是基于靳尚谊、邵大箴、邹佩珠、侯一民、钱绍武、靳之林、詹建俊、杨先让、袁运生、吴竞、刘家洪、余庠、盛杨、曹春生、司徒兆光、董祖诒、李湘生、王今栋、李祯祥、谢家声、孙家钵、杨力、范迪安、谭平、隋建国、殷双喜、孙振华、翁云鹏、赵家英、李之檀、王赴朝、傅金凯、王福全、周和平、王邦彦、王威、丁中一、李宝贵、朱锡荷、于小平、钞子伟、以及吕品昌和段海康等一大批学者与朋友长期对刘士铭先生具有的深度关注。
这本书是刘士铭个案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殷双喜先生不仅在刘士铭个案研究中肩负着学术主持的使命,他作为主编更是在这本画册的编撰中以极端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刘士铭的艺术与人生,精致入微的梳理每一幅图片,推敲每一个字符。
殷双喜先生从对刘士铭雕塑的研究中提示我们“反思中国当代雕塑的审美判断是否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规范和标准。”而这个“价值规范和标准”“涉及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借鉴和当代的转换”的历史性课题。
殷双喜先生以他的学术理性,敏感的认为:“刘士铭以自己的一生对这个课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预言在2006年10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的《刘士铭雕塑展》会“使我们对这个历史使命看得更加清晰和鲜明”。
在不断深入进行的刘士铭雕塑艺术研究中,确实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之路应该有它多样的途径,从中国本土文化出发应该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文化道路。
今天,我们只是将刘士铭先生的作品整理和汇集在一起,并且只做了初步的研究。我想,今天还不是写下最终结论的时候,随着不断深入进行的刘士铭雕塑艺术个案研究,相信刘士铭先生艺术与人生具备的光芒将照耀出一片新的文化天地。
作为本书的“跋”,我们首先应该向刘士铭先生致敬!是他用一生不断的艺术追求成就了我们的研究。我们也应该向过去和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致敬!是这个学院培养和影响了刘士铭的艺术与人生。我们还应该向刘士铭先生生活和工作过的河南省、河北省、国家博物馆表示敬意!是这些地方寄托着刘士铭先生的人生情感和人文情怀的归宿。
在准备这本画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中国美术馆、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中国雕塑学会等单位的支持,还得到了邵大箴先生、钱绍武先生、曹春生先生、孙家钵先生在学术上的帮助。以及胡珂女士、罗先国先生等朋友们在具体工作中付出的辛苦劳动。在这里谨表谢意!最后我还要以最郑重的方式向刘士铭先生的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刘士铭先生的夫人郝淑媛女士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鼎力支持我们采编的工作。特别是刘士铭先生的儿子刘伟先生常年来凭借着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一直关心和倾力支持着刘士铭先生的艺术研究,是刘伟先生无私的、全方位的支持,推动着本书的出版和刘士铭雕塑艺术研究工作的开展。
刘士铭是独特的,独特在他的身份;独特在他的兴致,独特在他的为人;独特在他的关注;独特在他的作品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刘士铭”,需要社会、团体、个人广泛的关注。本书的出版为大家构建了一个关注和研究刘士铭的平台,去发现吧!刘士铭是否会闪耀着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本文作者: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孙伟
(224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