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刘士铭?
◎刘士铭,丈量土地,14.4cmⅹ24.2cmⅹ7.4cm,陶,1949
他是20世纪50年代家喻户晓的著名雕塑《劈山引水》(亦名《移山造海》)的创作者。该作品在当时社会产生巨大反响,并代表中国参加了由前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
他是浪漫激情、特立独行的寻梦者。只因为一段豫剧唱段的温柔召唤,他便在其艺术事业的高峰期,毅然放弃北京优越的创作条件和丰厚的待遇,申请前往河南,仅为追求他向往的中原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自此便开始漂泊不定,在河南、河北辗转生活、工作长达十多年,虽然离开了主流艺术圈,生活困顿,历经磨难,默默无闻,但对其选择终生不悔。
◎刘士铭,安塞腰鼓,19.5cmⅹ19.9cmⅹ9.2cm,铜,1987
他是认真勤奋、坚持不懈的艺术家。尽管腿有残疾,大多数时间仅能靠拐杖、轮椅行走,尽管创作环境非常艰苦,但是他对艺术的探索从未停止,从艺60年来创作了数百件雕塑作品。其作品《母亲》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作品《安塞腰鼓》、《劈山引水》、《老虎背女人》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难得的品质
刘士铭是个什么样的人?淡泊名利,固守本真,这是他最突出的品格特点。“刘士铭是一位诚实的艺术家。他做雕塑不为名,不为利,不迎合流行的思潮和风尚,他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感情,在雕塑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数十年。”(邵大箴,著名艺术批评家)“他不为迎合瞬息万变的政治风云,也不追逐日进斗金的市场价值,他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质朴情感,他是真正的艺术家。”(靳之林,著名画家)
◎展览现场
“感情炽热强烈”
刘士铭不善言辞,但内心却细腻丰富,对生活的世界怀着深深的热爱。“质朴深沉内在寡言的刘士铭,他蕴藏在内心的对生活对劳动群众的炽热之情,像一座高大而沉静的火山,只有在它喷发出来内在的炽热岩浆的瞬间时刻,才能感到那种倾泄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靳之林)“刘士铭先生以炽热的感情长期深入基层群众生活之中,他熟知人民的生活、情感、欢乐与苦难,他深爱这片黄土地和平民百姓。”(曹春生,著名雕塑家)
◎展览现场
独特的艺术
刘士铭曾在河南省博物馆工作,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进行过长达七年的文物修复、复制工作,这样的经历使他得以近距离地观赏、揣摩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更深入地进入民族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传统的研究,他将从中得来的心得体会,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一种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刘士铭先生崇尚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雕塑和民间艺术精华,并从中吸取营养,终生受益。他追求作品中的形、神、意境而特别重视神采与意境的表达。”(曹春生)。 “他(刘士铭)在自己的创作中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中那种天真流露直抒胸臆的诚挚精神,他的雕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伟大传统,在20世纪中国雕塑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殷双喜,著名艺术评论家)。著名评论家邵大箴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士铭能在我们当今雕塑艺术‘主流’形态之外,自觉地运用我国古代陶塑的民族传统手法,另辟艺术新径,无疑是有卓越见识的创造性行为,是开风气之先的创举。”
◎展览现场
“艺术内容中的平民视角”
刘士铭雕塑所表现的对象,不是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也不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是我们身边最平凡无奇的普通老百姓,他从他们身上看到出人类最本质永恒的情感。“他(刘士铭)自己的身份始终是群众的一部分,他从群众角度爱着这一切,感受这一切,同情这一切。”(钱绍武,著名雕塑家)“他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置身于刘士铭的雕塑工作间,就如同置身于一座民间社会生活与民俗生活的艺术博物馆。”(靳之林)
◎展览现场
发现刘士铭
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里举行了“刘士铭作品展”。展览不大,但却是年届七十的刘士铭的首次个展。它让人们发现了刘士铭,并惊讶于他作品的与众不同。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在《刘士铭作品集》中写到:“在目前这个众说纷纭的时代里,他的艺术是一贴清凉剂,它向人们证明着‘什么才是真艺术’和怎样才能出现真艺术。让我们站在这样的艺术面前衷心赞美而低头吧。”雕塑家孙家钵也评价道:“他掏自真心创作的泥人也是灵丹妙药,专治眼下美术界的顽疾——各类的形式主义。”
首次个展之后,这位默默无闻的雕塑家和他的作品引起了国内艺术界的注意。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艺术研究所决定将刘士铭作为其系列个案研究的首位艺术家,组织国内雕塑史论研究界的专家和学者对他的艺术经历和创作成就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2005年10月,中央美院雕塑创作研究所特别为刘士铭举办了“本土雕塑展——刘士铭作品展”,这是刘士铭重要艺术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这次展览,刘士铭作品“运用中国古代雕塑手法,表现中国当代生活”的特点凸显出来,受到雕塑创作者和研究者的重点关注。
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为刘士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自在蓬蒿——刘士铭雕塑艺术展”,这次展览是刘士铭艺术最为全面、丰富的一次展示,汇集了他创作的200余件优秀雕塑精品。它是中央美术学院对于这位老校友、老教师60年执著不辍的艺术人生的肯定,也是中国雕塑界对于刘士铭艺术成就的认可。展览引起了巨大反响,它使更多的人发现、了解了刘士铭,不仅如此,国家文化部和各国文化大使也对这场展览给予了热切关注。
◎展览现场
这次河南美术馆展览,是刘士铭在北京之外举办的首次回顾展。在阔别近50载之后,这120余件作品,带着刘士铭深深的眷恋之情,回到了曾经给予他创作源泉、精神财富的故里——河南。黄河流域古老的中原文化、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朴实善良的中原人民,都曾强烈地激发他艺术创造的生命活力。通过此次展览,河南人民将一同感受一位久违的老朋友的真切情感,感受他的艺术生活,感受他作品中与中原传统文化和民族品格之间的丝丝联系。
本次展览受到河南美术馆的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专门准备了近千平米的展场,邀请具有资深展览经验的知名设计师为展览进行精心设计,并约请中国雕塑界的著名雕塑家和重要评论家对刘士铭的艺术展开主题研讨。此番举措,表现了河南美术馆对中国老一辈艺术家的重视和尊敬,以及推动本土雕塑发展、弘扬民族艺术精神、繁荣中国当代艺术的高度眼光和坚定态度。
展览开幕现场图集
◎展览开幕式现场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先生致辞
◎刘士铭向河南省美术馆无偿捐赠作品《后台演员》、《黄河船工》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先生为刘士铭捐赠作品颁发证书,刘士铭家属代领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董文建先生为刘士铭捐赠作品颁发证书,刘士铭家属代领
河南对于刘士铭来说,就是这样的地方。
刘士铭出生于天津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1946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受王临乙、滑田友、曾竹韶等名师指导。他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雕塑研究生,接受过中央美院雕塑系留法一代雕塑家的扎实的西方艺术教育,但是,他没有成为学院派的主流雕塑艺术家,而是在中国社会的底层生活中与中国传统艺术与民间艺术相遇,走上了一条独立苍茫的探索之路。
而河南正是这条探索道路的发端之处。1961年刘士铭离开中央美院来到河南,先后在郑州艺术学院和开封师范学院(现河南大学)任教10年,后来又借调到河南省博物馆工作。自此,刘士铭的人生和艺术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河南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令刘士铭心驰神往,他感慨于秦代雕塑的写实通真,汉代陶俑的生动神似,也陶醉于河南豫剧的婉转悠扬,以及民间手工艺的精巧细致。除此之外,更为重要地,在与河南老百姓的朝夕相处中,他看到人民对生活的达观,并被河南人民淳朴善良及、勤劳诚实的性格所深深打动。由此,自小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以及对单纯真挚人性的追求,在河南这片土地上被完全地激发出来,他将自己所受到西方雕塑教育,与中国传统雕塑相融合,把目光放在身边普通人的生活上,更深入地探触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展出一种平易近人、自信大度,具有很强的中国气息的雕塑风格,对中国雕塑的现代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早思归故里,华发等闲生”。今天我们眼前的120多件雕塑作品,将艺术家数十年的奇情妙想带回到孕育它们的地方,使“再回故里”的愿望在多年后终于梦圆。
殷双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