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刘士铭雕塑作品展丨通道画廊丨北京

时间: 2005.09.30 - 12.01
2005年9月30日,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联合为老艺术家刘士铭先生举办的“本土——刘士铭雕塑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通道画廊”开幕。此次展览展出近五十件作品,这些作品借鉴古代陶塑手法,以亲切、鲜活的民众形象和场景为原型,生动有趣,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


◎艺术家刘士铭先生在展览现场

刘士铭先生是徐悲鸿先生1946年亲自招录的第一批学生,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第一期毕业生。早年师从滑田友、王临乙等名师,其学生时代创作的“丈量土地”被捷克国家博物馆收藏;毕业后即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五十年代在中国雕塑工厂参加创作了“劈山引水”、“工人体育场举火炬主雕像”、“中国军事博物馆官兵一致群雕”、“长江大桥桥头堡水下作业”等雕塑作品。他对民间艺术情有独钟,借鉴的是古代陶塑手法,再现的却是当代生活。在创作过程中,他注意运用“一以贯之”的方法。即以快速的、一贯的动作做完作品以达到一气呵成的效果。他的作品形态是以中和、亲切、鲜活的民众形象和场景为原型,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本真生活的留恋与热爱。

刘士铭先生的一生充满坎坷,淡泊名利,甘于清贫。他自幼患小儿麻痹腿有残疾,但他从未向疾病屈服过。在他创作的高峰期,为追求他热爱的中原风土人情和民间艺术,刘先生独自一人在河南、河北先后工作了18年,后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修复文物工作了7年。期间身体的行动不便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给他生活和艺术创作带来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他也以常人难以做到的顽强和不灭的激情一直坚持进行艺术创作。他做艺术不为名,不为利,不迎合流行的思潮和风尚,只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在雕塑这块园地里默默耕耘数十年。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格局里,雕塑总是处在弱热集群,它似乎还没有形成可以对当代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强大力量。但是对于一个雕塑家而言,重要的是要让观众在作品里看出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艺术家的生活和命运和对世界的关怀和态度,这些也许不是凭巧就可以奏效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要生活和思考,要保持对于世界的价值判断。从以刘士铭先生为代表的许多雕塑家走出形式主义围城的艰难的脚步,可以看到了他们用雕塑这种方式表达他们的现实关怀,表达雕塑和雕塑家存在的价值所做的努力。